藝術(shù)動態(tài)
所有分類
聯(lián)系我們
當前位置:首頁 >藝術(shù)動態(tài) >藝術(shù)動態(tài)
希臘青銅雕塑設(shè)計
信息來源:重慶雕塑 |
發(fā)布時間:2018年02月09日
英國傳奇音樂家大衛(wèi)·鮑威于1月10日逝世,享年69歲。他曾在1998年向《紐約時報》袒露:“嚴格來說,藝術(shù),是我唯一想要擁有的事物;早晨醒來,它可以改變我感知生活的方式。”
大衛(wèi)·鮑威不掩飾自己對弗蘭克·奧爾巴赫、大衛(wèi)·邦勃格、弗朗西斯·畢卡比亞等藝術(shù)家的喜愛,也表示自己對杜尚畫作里的幽默感十分欣賞。鮑威夸張而廣泛的藝術(shù)收藏則是他另類人格的另一種詮釋。
在2003年Nicholas Pegg所著的《完整的大衛(wèi)·鮑威》一書中,鮑威曾自述道:“ 我收藏了一些丁托列托和魯本斯的畫,但那只是小部分。其余更多的是一些20世紀英國不那么出名的藝術(shù)家作品。我傾向收集特定時期的風格代表作,或是有啟元意義的作品,而不是盯著霍克尼、弗洛伊德們的大作?!?br /> 鮑威喜歡的英國藝術(shù)家包括葛拉漢·蘇沙蘭德、威廉·蒂莉、萊昂·科索夫、斯坦利·斯賓塞;加文·特克、吉爾伯特和喬治的作品也同樣在他的藏品之列。有趣的是,鮑威本人也是許多藝術(shù)家的靈感繆斯之一。保羅·麥卡特尼曾在1990年創(chuàng)作過一幅油畫,取名《嘔吐的鮑威》。日后鮑威被問到對這幅畫作的名字有何感想時,他戲謔地回答道:“我一點不介意,事實上我也正在創(chuàng)作一首歌,打算叫它《麥卡特尼排泄》。”對于希臘,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認識,幾乎每一個西方知名博物館都會存放著雅典娜、阿波羅等希臘神話中人物的大理石雕像。然而,即日起至2016年3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舉行的“力量與痛苦:希臘化時期青銅雕塑展”(Power and Pathos: Bronze Sculpture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為觀眾呈現(xiàn)了47件“希臘化時期”的青銅雕像,它們來自12個國家的34座博物館。這也是該展覽在2015年3月和9月分別在佛羅倫薩和洛杉磯展出后的最后一站。
相比眾多的大理石、花崗巖雕像,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31年)只有200件不到的大型青銅雕塑得以幸存,此次巡展能夠一次飽覽世界上已知的希臘時代青銅作品中的四分之一,全景式地呈現(xiàn)希臘文化與古典世界的交錯與影響。對此英國《衛(wèi)報》發(fā)出“從未有過如此多的國寶薈萃一堂,這毫無疑問是一場一生一次的展出”的感嘆。對于展覽名稱“力量與痛苦”的解讀,來自洛杉磯Getty博物館的策展人認為:展覽中的“權(quán)力”與“憂愁”可以說濃縮了希臘雕塑的兩大特質(zhì)。這一階段中,統(tǒng)治者文化作為一種類型得以出現(xiàn)。其中希臘語的pathos(憂愁)意思是一種生活中的經(jīng)驗,同理念中的形態(tài)相對?!?br /> 關(guān)于“憂愁”的詮釋,很好地區(qū)分開了希臘化(Hellenistic)青銅雕塑同之前雕塑的區(qū)別。古代和經(jīng)典的主題主要圍繞神話形象展開,塑造的是它們理念中的形式。而此次展覽中則呈現(xiàn)普通人、賢人、工匠與運動員,反映出亞歷山大及其后繼者治下的新政治形態(tài)。絕大多數(shù)作品在發(fā)現(xiàn)時已幾易其手,同原來刻有描述的基座相分離。即便如此,這些形象所代表的主要是匿名的公民領(lǐng)袖、富裕的贊助人、平民。藝術(shù)家也開始研究怎樣去表現(xiàn)一個人的表情和緊張。
大衛(wèi)·鮑威不掩飾自己對弗蘭克·奧爾巴赫、大衛(wèi)·邦勃格、弗朗西斯·畢卡比亞等藝術(shù)家的喜愛,也表示自己對杜尚畫作里的幽默感十分欣賞。鮑威夸張而廣泛的藝術(shù)收藏則是他另類人格的另一種詮釋。
在2003年Nicholas Pegg所著的《完整的大衛(wèi)·鮑威》一書中,鮑威曾自述道:“ 我收藏了一些丁托列托和魯本斯的畫,但那只是小部分。其余更多的是一些20世紀英國不那么出名的藝術(shù)家作品。我傾向收集特定時期的風格代表作,或是有啟元意義的作品,而不是盯著霍克尼、弗洛伊德們的大作?!?br /> 鮑威喜歡的英國藝術(shù)家包括葛拉漢·蘇沙蘭德、威廉·蒂莉、萊昂·科索夫、斯坦利·斯賓塞;加文·特克、吉爾伯特和喬治的作品也同樣在他的藏品之列。有趣的是,鮑威本人也是許多藝術(shù)家的靈感繆斯之一。保羅·麥卡特尼曾在1990年創(chuàng)作過一幅油畫,取名《嘔吐的鮑威》。日后鮑威被問到對這幅畫作的名字有何感想時,他戲謔地回答道:“我一點不介意,事實上我也正在創(chuàng)作一首歌,打算叫它《麥卡特尼排泄》。”對于希臘,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認識,幾乎每一個西方知名博物館都會存放著雅典娜、阿波羅等希臘神話中人物的大理石雕像。然而,即日起至2016年3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舉行的“力量與痛苦:希臘化時期青銅雕塑展”(Power and Pathos: Bronze Sculpture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為觀眾呈現(xiàn)了47件“希臘化時期”的青銅雕像,它們來自12個國家的34座博物館。這也是該展覽在2015年3月和9月分別在佛羅倫薩和洛杉磯展出后的最后一站。
相比眾多的大理石、花崗巖雕像,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31年)只有200件不到的大型青銅雕塑得以幸存,此次巡展能夠一次飽覽世界上已知的希臘時代青銅作品中的四分之一,全景式地呈現(xiàn)希臘文化與古典世界的交錯與影響。對此英國《衛(wèi)報》發(fā)出“從未有過如此多的國寶薈萃一堂,這毫無疑問是一場一生一次的展出”的感嘆。對于展覽名稱“力量與痛苦”的解讀,來自洛杉磯Getty博物館的策展人認為:展覽中的“權(quán)力”與“憂愁”可以說濃縮了希臘雕塑的兩大特質(zhì)。這一階段中,統(tǒng)治者文化作為一種類型得以出現(xiàn)。其中希臘語的pathos(憂愁)意思是一種生活中的經(jīng)驗,同理念中的形態(tài)相對?!?br /> 關(guān)于“憂愁”的詮釋,很好地區(qū)分開了希臘化(Hellenistic)青銅雕塑同之前雕塑的區(qū)別。古代和經(jīng)典的主題主要圍繞神話形象展開,塑造的是它們理念中的形式。而此次展覽中則呈現(xiàn)普通人、賢人、工匠與運動員,反映出亞歷山大及其后繼者治下的新政治形態(tài)。絕大多數(shù)作品在發(fā)現(xiàn)時已幾易其手,同原來刻有描述的基座相分離。即便如此,這些形象所代表的主要是匿名的公民領(lǐng)袖、富裕的贊助人、平民。藝術(shù)家也開始研究怎樣去表現(xiàn)一個人的表情和緊張。